为深刻感悟抗战精神的薪火相传,切身体会血肉长城的历史印记。7月15日,宝鸡文理学院“踏寻烽火印记,传承抗战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走进天水岷山军工博物馆参观学习,触摸跨越世纪的红色精神脉动。

博物馆开篇的时间轴将实践团成员带入近代军工的起点,通过“求索追梦 实业救国”“百年潮涌 军工之路”“保军转民 转型发展”“流金岁月 岷山记忆”“新中国成立后军事装备发展”等5个展区,系统展示了我国军工发展历程和“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成就,生动诠释了民族精神在不同阶段的传承与实践。博物馆通过场景还原、实物展示等方式,让锈迹斑斑的机械零件、泛黄的历史照片作为“沉默的见证者”,讲述着抗日战争时期军工人们无声抗争和三线建设时期军工人的艰苦奋斗。团队青年的手指抚过“红色军工,抗日救国”的字样,感受先辈们在日军扫荡最残酷的岁月里,不畏强敌勇于斗争的坚韧品质。
“奉天造兵所”物品陈列处前响起团队成员低沉的讨论。1931年被日军强占的兵工厂,见证了中国军工人“砺刃于敌营”的奇志,被迫为侵略者生产武器的技师们,暗中破坏设备参数,将良品率压至最低。这让同学们体会到了“沉默的抵抗也是利剑”,这种智慧抗争同样是抗战精神的体现。
“响应号召,西迁天水”,抗战精神在和平年代的传承震撼人心。时代各有千秋,精神一脉相承,三线精神与抗日精神的精神内核相通,民族气节一致,英雄气概相似,必胜信念相同。1969年,原东北军工骨干从黑龙江北安市跨越2500公里挺进大西北。他们传承了沈阳兵工厂的技术体系,亦带着抗战熔炼的钢筋铁骨。自此,岷山厂自“轰鸣铁砧”化身“无声课堂”,从“岷山深处”迁至“陇坻新家”,铭刻下永不磨灭的钢铁战魂。承载着造百万钢枪历史的机床,化身为锻造民族精神的崭新力量,与我们共同见证抗战精神在建设年代的光辉延续。
枪械展区陈列的50式冲锋枪成为精神图腾——它诞生于黑龙江国营626厂,由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命名,其原型苏联波波沙冲锋枪曾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痛击德军,同样的钢铁再化作三线建设的开山钎。这就是精神传承的物证!
当青年触摸枪械的冷冽,历史便有了体温。从奉天造兵所的屈辱到三线建设的豪迈,抗战精神从未终结。它在和平年代化作我们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冲锋号,始终如淬火钢刃——越捶打,越锋芒。岷山的齿轮仍在转动,它转动的不仅是博物馆的老机床,更是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坐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