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文理学院“踏寻烽火印记,传承抗战精神”实践团赴天水工业博物馆,赓续工业血脉,传承抗战精神

 2025-07-14       

为深刻感悟“实业救国”的精神内核,触摸民族工业抗战的脉搏。714日,宝鸡文理学院“踏寻烽火印记,传承抗战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走进天水工业博物馆,回溯抗战时期天水工业支援前线的壮阔历史。

天水工业博物馆内,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机床、一张张泛黄的生产报表、一幅幅纪实照片,无声诉说着抗战时期西北工业的烽火岁月。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作为大后方的天水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多家兵工厂、机械厂内迁至此,无数工人夜以继日赶制枪炮、弹药、军车配件,为前线抗战提供了关键物资支持。

讲解员解释到“这台1941年投产的车床,当年曾创下日均加工300发炮弹零件的纪录,工人们吃住在车间,轻伤不下火线。”泛黄的工人群像照片里,年轻的工人们眼神坚毅,胸前的“爱国生产模范”奖章格外醒目。当时物资匮乏,工人们用土法炼钢、手工打磨,“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哪怕拼尽全力,也要为前线多造一件武器”的口号,至今听来仍让人热血沸腾。

实践团成员还参观了“光荣与梦想”专题展区。展板上的路线图清晰勾勒出沿海工厂突破日军封锁,辗转数千里迁至天水的历程。“仅1938年,就有7家机械厂以多种形式从上海、武汉迁至天水,工人们带着机器零件,徒步穿越崇山峻岭,不少人在路上献出了生命。”到这里,同学们才明白了:原来课本里‘实业救国’四个字背后,是普通人用血汗写就的担当。他们虽然没有扛枪上战场,却在车间里筑起了另一条抗战防线。

此次参观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认识到,抗战的胜利不仅是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更是后方工业的坚韧支撑。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铭记工业先辈们在国难当头时的责任与担当,将抗战精神融入学习生活,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为国家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上一条:宝鸡文理学院“踏寻烽火印记,传承抗战精神”实践团走进岷山军工博物馆传承红色精神

下一条: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第七站|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赴天水大革命历史纪念馆感悟抗战精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