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烽火记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对话百岁抗战女兵

 2025-07-04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74日,宝鸡文理学院踏寻烽火印记,传承抗战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成员来到抗日老兵的家里聆听田同月前辈的烽火记忆。

阳光透过窗棂落在田同月奶奶的银发上,也照亮了她胸前那枚鲜红的党章。别在衣襟上的党章虽有些年头,却被擦拭得锃亮,像一团跳动的火焰,诉说着这位河北女兵跨越世纪的赤诚。

“我这党章,戴了一辈子,比啥都金贵。”100岁的田奶奶笑着拍拍胸口,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岁月的故事。她的抗战记忆,要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说起。那年她才14岁,看着日军铁蹄踏过家乡,听着街头巷尾关于烧杀抢掠的消息,心里像着了火。“蒋介石不打,咱老百姓怎么办?”少年的她攥紧拳头,急得夜夜睡不着。

那时她还不知道,家里早已是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哥哥嫂子总在深夜接待陌生客人,低声讨论着什么,她只当是寻常亲友,直到一次偶然,19433月她被发展入党,瞒着家里其他长辈,加入了地下党,和另外两名同志组成三人小组,开始了秘密工作。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她们是黑暗中跃动的星火。白天,她们巧妙融入寻常百姓家,以歌声为武器,将激昂旋律化作动员群众、鼓舞当兵参军的精神号角。汉奸肆虐,无数乡亲因被怀疑“通八路”而惨遭毒手。她肩负起“除奸”重任,更曾两次在生死边缘完成秘密送信的使命。这份刀尖上的行走,让家再也无法成为避风港。

1944年,为躲避日军搜捕,她毅然踏上寻找部队的漫漫长路。一路装病、昼伏夜出,在日寇盘查的缝隙间辗转腾挪,整整三个月的艰辛跋涉,终于抵达冀总军区卫生制药厂——这里成了她新的战场,用另一种方式守护战士的生命线。1945年,日寇投降的喜讯传来,硝烟却未能散尽。

翌年,内战阴云密布。1946年,她参加党员训练班,听党课、学国际形势,在入党宣誓时,举起的拳头从未那样坚定。随后被编入材料厂制作医药纱布的她,依然保持着战士的主动,为追求更专业的救护能力,她主动请缨要求调去卫校学习。然而,国民党悍然发动内战,彻底打乱了复员计划。一句“哪里需要哪里搬”便是她最坚定的回答。她奉命转战天津、包头等地,重返冀总军区后方司令部,甚至远赴空军部队,为即将奔赴朝鲜战场的飞行员培训卫生员,在后方筑起守护伤员的生命屏障。直到1958年大西北建设,她来到宝鸡生活。如今的田奶奶,每天都保持着收看新闻的习惯,目光始终关切着这片她以青春和热血守护的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国家大事记得比年轻人还清楚,看到国家越来越富强,她打心眼儿里高兴。

告别时,田同月奶奶紧紧握着实践团成员的手,眼中闪烁着殷切的光芒,声音虽轻却字字千钧:“咱们国家现在比以前强了不知道多少倍,孩子们,你们要珍惜和平,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田奶奶胸前的那枚党章在光线下格外鲜艳,仿佛在说:那段烽火岁月从未远去,它藏在老兵的记忆里,映在鲜红的信仰中,更刻在团队成员乃至中国青年的血脉中。

实践团成员们深受震撼,心中那份红色的信仰已被悄然镌刻得更深。老人的嘱托言犹在耳,烽火岁月的记忆与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在此刻交汇。这跨越时空的对话,如同精神的接力棒,将那份以青春和热血守护家园的赤诚,深深融入了每一位聆听者的血脉,激励着他们在新的征程上,续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辈的华章。



上一条:宝鸡文理学院“踏寻烽火印记 传承抗战精神”实践团在长乐塬遗址重温烽火岁月

下一条: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开展“心光同绽,青春向阳”心理主题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