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根据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的ESI最新数据显示,我校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标志着我校化学学科已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这是继2024年我校工程学、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目前,我校已有化学、工程学和材料科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宝鸡文理学院化学学科起源于1976年设立的化学教育专业(2003年更名为化学专业),是学校创建最早的专业之一。2013年获批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入选陕西省“一流”学科,2024年在校友会中国大学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居陕西高校第8名(全国第177名)。依托学科优势,建有陕西省植物化学重点实验室、钛基功能材料与器件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宝鸡市先进润滑与防护材料研发中心、宝鸡市新型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宝鸡市先进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级、市级科研平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8000万元,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学院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现有现专任教师82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4人。教师中有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三秦人才”、陕西省“千人计划”省级人才、陕西省“优秀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陕西省教育工会五一巾帼标兵、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20余人。拥有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1个、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2个。教师团队注重教学与科研结合,“有机化学教师团队”获评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无机化学教学团队”“创新创业基础教学团队”获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团队,为人才培养和学科突破提供了人才保障
化学学科构建了“双路径”化学类人才培养模式(师范生与工科专业分类培养),针对师范生设立基础教育工作坊,邀请中学教学名师授课,融入“张载关学”“周秦文化”等区域文化元素,强化教育家精神培养;针对工科专业(如应用化学、材料化学),依托钛及钛合金、传感器等区域特色产业,建立校企“双师”团队,将工程案例引入课堂,推动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对接。近5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90余人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逐年提升,社会满意度高。
化学学科聚焦天然产物开发、有机合成方法学、有机功能材料(如聚集诱导发光材料、新型润滑材料)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地域与产业特色。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陕西省攻关项目等105项,科研经费累计超2500万元;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市级奖励30余项;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权威期刊发表SCI期刊收录论文300余篇(影响因子≥10的36篇),申请国家专利60件;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在基础研究与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
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是全体化学人集体努力的成果。化学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本次突破将促进材料科学、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学校“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目标的实现。同时,化学学科的研究方向(如钛基功能材料、新型储能材料)与宝鸡区域产业需求高度契合,此次突破将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本次突破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学校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的辨识度,吸引更多国际学生与优秀学者。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文/肖健 审核/冯海涛)